近幾年,隨著互聯網行業的飛速發展,美食也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,人們通過觀看“美食視頻”疏解情緒,緩解壓力,從短視頻中學習快手菜做法;借探店內容發現味美營養的餐廳……但與此同時,“大胃王式吃播”也憑借獵奇屬性吸引著一些人的關注。
一次吃下100塊炸雞、8斤米飯、1222根串串香……在鏡頭前,主播吃下這些數量驚人、熱量爆炸的美食,用津津有味的表情和夸張的表演,給觀眾帶來強烈的感官刺激,也讓自己流量噌噌漲、收入滾滾來。
然而,當鏡頭熄滅后,那些被網友夸贊“胃口好”的主播們,正在用健康甚至生命為代價,演繹著一場場殘酷的“美食真人秀”。為維持“大胃王”人設,有的主播通過各種剪輯卡點來掩蓋假吃、催吐的真相,有的主播甚至因暴飲暴食引發的健康問題離世。這種用身體換流量的畸形生態,早已背離了飲食文化的本真意義。
漫畫丨高岳
6月24日,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出倡議:反對食品浪費,抵制極端吃播。食物是滋養生命的源泉,而非博眼球的表演道具。極端“大胃王”式直播的負面影響遠不止于主播個體的健康損耗。這種過度追求視覺刺激的表演形式,正在消解飲食文化應有的節制之美,沖淡了直播應有的真誠互動樂趣,更與崇尚節儉的社會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。當饕餮盛宴淪為流量工具,我們失去的不僅是餐桌禮儀,更是對食物最基本的敬畏之心。珍惜糧食是尊重勞動、珍惜資源,更是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的大事。消費不是浪費,暴飲暴食、糟蹋糧食,損害社會風氣,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可估量。
新華社發 郭德鑫作
“吃播”亂象頻出,平臺難辭其咎。依據權責對等的準則,要防止瘋狂“吃播”卷土重來,核心在于落實平臺的主體責任,并加強技術防控。對直播的監管需做到全方位、全時段覆蓋,對于那些內容走樣、靠假吃、催吐等手段吸引眼球的不良行為,必須零容忍,采取關停封號等措施嚴肅懲處。
從孔子所言“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”,到《舌尖上的中國》等美食紀錄片風靡全國,傳達的是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、四海五湖的匠心獨運、油鹽醬醋的煙火氣息。網絡內容創作者,特別是專注于食品領域的創作者,在飲食文化傳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,承擔著引領社會飲食風尚的重任。相關創作者要以身作則,將創作重心轉向挖掘食物本身的文化內涵,用優質內容重塑“舌尖上的文明”,讓每一場美食分享都成為健康生活方式的生動示范。
每個觀眾都手握凈化生態的密鑰,我們應清醒認識到,為博取流量而極端進食的行為,早已超出了食物果腹的本質,是一種赤裸裸的浪費行徑,必須堅決抵制。面對此類病態內容,我們應當做到“三不”原則——不圍觀、不互動、不傳播,果斷屏蔽違規賬號。每一次指尖滑動都是價值投票,大家應主動選擇關注那些倡導科學膳食、珍惜食物、傳播健康生活方式的優質內容。要在內心深處樹立起“浪費可恥、節約為榮”的理念,把抵制浪費轉化為日常消費中的自覺行動,讓勤儉節約成為生活的主基調。
抵制浪費不是剝奪享受美食的權利,而是為了守護可持續的飲食未來。從《禮記》“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”的古訓,到新時代“光盤行動”的踐行,敬畏糧食始終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基因。當鏡頭不再追逐暴食的狂歡,當流量不再獎勵扭曲的表演,我們才能真正回歸美食的本真。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,共同守護我們的“糧心”,讓“舌尖上的文明”在網絡世界和現實生活中熠熠生輝。(簟秋)(圖片源自網絡)